克拉瑪依市作為全疆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創(chuàng)建試點城市,正以積極且富有成效的舉措,牢牢把握工作主線,以構建五個家園為載體,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在全疆爭當表率、作出示范、走在前列。
堅持黨的領導“聚智”,構建全領域共建政治家園。始終將強化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放在重要位置,成立市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領導小組,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30項年度重點工作并首次開展專項巡察,形成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工作合力。召開全會、常委會、領導小組會等會議,專題研究部署民族工作,確保民族工作方向明確、策略精準。今年以來,扎實開展理論學習中心組等,積極開展“互觀互學”活動10余場,開發(fā)專題課程20余項,舉辦市級培訓班63期,6000余人參與其中,民族工作干部的能力水平顯著提升。
8月21日,市民在世紀公園打太極拳,該公園被打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公園。克拉瑪依融媒記者 崔文娟 攝
強化宣傳教育“聚勢”,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聚焦載體覆蓋,拓展空間交融,全方位、立體化、多視角打造“點”“塊”“區(qū)”相結合的宣傳陣地。以增強“五個認同”為目標,18項課題深入探究相關理念。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公園和體驗中心(站)、拍攝紀錄片、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等,多措并舉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開設專欄,宣傳典型經驗和人物,在中央和自治區(qū)級媒體刊發(fā)文章170余篇。開展“油城逐夢·籽籽同心”品牌活動近2000場,22萬余人次參加。著力打造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評選教學典型案例,3所學校獲評“全國詩詞教育示范?!?。
圍繞主線工作“聚能”,構建現代化共富和美家園。承辦首屆自治區(qū)產業(yè)援疆推介會,自治區(qū)級區(qū)域醫(yī)療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的有序推進,為本地引入了更多產業(yè)資源,推動區(qū)域經濟多元化發(fā)展,讓居民能夠享受到更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就業(yè)市場不斷拓展,住房改造穩(wěn)步推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抓好“三項計劃”“聚融”,構建互嵌式共享融居家園。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加強社區(qū)治理服務、推動各族群眾全面融居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鞏固提升“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辦實事好事1700余件,開展聯(lián)誼活動4800余場次,19萬余人次參加,促進各族群眾在說說唱唱、聚聚聊聊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與上海等地開展青少年交流活動10余場,1萬余人次參加,加強青少年之間的交流、拓寬視野。在景區(qū)設置非遺體驗區(qū),培育3條精品旅游線路,吸引疆內外游客來克拉瑪依旅游、投資建設,帶動當地發(fā)展。舉辦跨地區(qū)招聘會9場,達成就業(yè)意向570余人。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打造互嵌式示范社區(qū)(村)30個。與呼和浩特等地舉辦“三市一州”云簽約大會,與兵團、央企開展合作共建。全市1個集體、1名個人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個人)”稱號。
治理民族事務“聚安”,構建法治化共治和諧家園。將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推動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著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克拉瑪依、法治克拉瑪依。先后打造“15分鐘法治文化圈”,推出動漫形象“小迪”。在全疆率先探索開展規(guī)章行政規(guī)范性文件實施后評估工作。建立與喀什、和田工作站(隊)協(xié)作機制。成立開放大學騎手學院,招錄學員1180人。在全疆率先推行法律援助“全域通辦”、經濟困難狀況個人誠信承諾制。依法開展矛盾糾紛排查,依法保障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
(據“絲路同心圓”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