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承載著王羲之對自然、生命與藝術(shù)的哲思,千年來滋養(yǎng)著無數(shù)人的精神世界。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克拉瑪依市多位書法家以楷、行、草等不同書體書寫《蘭亭集序》,在展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書法藝術(shù)的同時,表達對經(jīng)典文學篇章的深情禮贊。
閱讀不僅是文字的品讀,更是對文明之美的探索與傳承,愿這些流淌著墨香的作品喚起更多市民對經(jīng)典文學的熱愛,讓我們一同感受文字的磅礴力量,細細體味源遠流長的文化韻味。
《蘭亭集序》(行書)李伯霖 作
《蘭亭集序》(行書)王研充 作
《蘭亭集序》(草書)劉永強 作
《蘭亭集序》(行書)朱建林 作
《蘭亭集序》(楷書)曹芳 作
《蘭亭集序》(楷書)丁嶸 作
在俯仰之間
——再讀《蘭亭集序》有感
公元353年的一個春日,41位文人雅士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相聚。美景之中,流觴曲水之間,志同道合的友人們一起飲酒賦詩,實在是人生一大快事。
之后,這些詩作被抄錄成集,作為這部詩集的序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更像是這次雅集的“副產(chǎn)品”,但這篇序文卻經(jīng)年累月地流傳下來,使后世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它的書法藝術(shù)和文學價值也被歷代學者所推崇。
《蘭亭集序》究竟傳達了何種情感?乍看之下,這篇文章是對那次雅集盛況的慨嘆,但倘若僅限于此,那么它不過是一份精美的“備忘錄”,一代書圣的追求遠不止于此,他筆鋒陡然一轉(zhuǎn),由對歡宴的描述轉(zhuǎn)入對生命、時間、虛無、永恒的體悟。
細讀文章,我們會發(fā)現(xiàn)《蘭亭集序》中隱藏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體驗——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良辰美景中,王羲之與友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卻在極致的歡愉過后突然意識到“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一種是當下即刻的感官愉悅,另一種則是對生命無常和短暫的形而上思考。
在這兩種感受中,王羲之又找到了一個精妙的平衡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既不沉溺于感官享樂而回避生命有限的真相,也沒有因為認識到生命的短暫而否定當下歡愉的價值;既不認同老莊哲學中“齊物”“生死等同”觀念,也不陷入對死亡的恐懼無法自拔。
對我來說,從中獲得的啟發(fā)是,要承認局限而不被局限所困,認識短暫卻不讓短暫剝奪當下的意義。
在瞬息萬變的人生里,歡樂與哀愁,成功與失落,都不過是過眼云煙,最終都將歸于塵土。所以人們總愛談?wù)撚篮?,殊不知永恒不過只是無數(shù)個剎那的串聯(lián),如同一條長河,由無數(shù)水滴匯聚而成,人們站在河邊,只見其浩浩湯湯,卻不見每一滴水珠轉(zhuǎn)瞬即逝。當下的歡樂正因短暫而顯得珍貴,而人們對永恒的向往又會因這樣的珍貴而得到某種滿足和慰藉,所以重要的是珍視當下的真實體驗,以積極的心態(tài)賦予有限生命以無限意義。
王羲之明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仍要記錄此刻的流觴曲水,正是因為對“此刻終將消逝”有著清醒認知,所以要賦予當下以永恒的重量。
更有趣的是,王羲之這種“珍視當下”的生命體悟恰恰也體現(xiàn)在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據(jù)傳,《蘭亭集序》為王羲之在酒酣之時創(chuàng)作,他在酒醒后曾多次重寫這篇序文,卻再也無法達到最初的神韻。
文學家蘇軾推崇“無意于佳乃佳”的創(chuàng)作境界,是說寫書法時不要刻意求佳,要放松隨意,自然能達佳境?!短m亭集序》中二十一個形態(tài)各異的“之”字,正是王羲之消解了“書法大家”的自我意識,回歸到當下純粹書寫的快樂中,與筆墨相忘,讓每個“之”字隨著情緒自然流淌。
當代社會對效率的癡迷,使我們在大多數(shù)時刻失去了這種“心手相應(yīng)”的能力。我們把時間切割成可量化的生產(chǎn)單位,把創(chuàng)作降格為內(nèi)容產(chǎn)出,在這樣的境況下重讀《蘭亭集序》,我們或許能重新發(fā)現(xiàn),真正的創(chuàng)作需要某種程度的“失控”,需要放下對完美的執(zhí)念,需要恢復(fù)對當下瞬間感受。
時光流逝,蘭亭雅集早已消散在歷史的煙塵中,而紙上的文字卻化作渡口,讓千百年后的目光仍能溯游而上,盡情、盡興地感受那個暮春的藍天與微風,看新篁搖翠,聽名士清談,嘆才情在酒香中浮動。
《蘭亭集序》的結(jié)尾處,王羲之將這次雅集的意義托付給“后之覽者”,這就像是文章給予后人們的一個“彩蛋”——重要的不是追逐永恒,而是活出飽滿的生命,當人們能夠如此生活時,某些剎那自會獲得超越時間的意義。
王羲之或許早已料到,當他放下毛筆,墨跡干涸的那一刻,一場跨越時間的對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