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世才
如今,康世才仍然保留著每天讀書的習慣。圖片均由克拉瑪依融媒記者 張?zhí)?攝
北京師范大學為康世才頒發(fā)榮譽證書,表彰他在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卓著成績。
人物檔案
康世才,祖籍河北省正定縣傅家村,1938年3月21日出生于蘭州,1961年8月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志愿申請到西北邊疆,參與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建設。先后擔任克拉瑪依市文教局局長、克拉瑪依教育中心主任、克拉瑪依市(局)黨校校長兼克拉瑪依電視大學校長,新疆石油局教育中心和克拉瑪依市教育委員會主任、黨委副書記。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98年退休。
青春抉擇
1961年9月7日,北京火車站。23歲的康世才擠進綠皮火車,告別母校北京師范大學,踏上西行之路。
一個月前,臨近畢業(yè)的康世才毅然決然地在畢業(yè)分配志愿表上填上了新疆、青海、寧夏三地。當“新疆”二字成為他最終的去向,康世才命運的指針指向了茫茫戈壁的西北角——克拉瑪依。
火車、汽車、毛驢車……經(jīng)過15個晝夜,康世才抵達了烏魯木齊,再經(jīng)過3天顛簸,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赫然出現(xiàn)在他眼前。
1961年的克拉瑪依已進入油田勘探開發(fā)的第6個年頭,生產(chǎn)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教育這片“土壤”仍舊貧瘠不堪。
分配到克拉瑪依市文教衛(wèi)生科的康世才,成為了克拉瑪依教育事業(yè)的拓荒者之一。
想改善教育環(huán)境并非易事,康世才和同事們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
學校布局分散。從獨山子到烏爾禾分布著眾多“袖珍”學校和教學點,僅輸油處就設有6所小學或教學點,每處學生不過10余人。
辦學經(jīng)費短缺。1958年才成立的克拉瑪依市政府財力薄弱,辦學經(jīng)費嚴重不足。
合格師資匱乏。當時,油田自辦小學的教師大多是職工家屬,近半數(shù)教師僅有小學文化水平。
1962年,康世才肩負的擔子更重了。他在各個學校間奔波,將段力佩的“三基教學”理念引入課堂;他宛如一位“談判專家”,與石油管理局財務處據(jù)理力爭,竭力爭取教育經(jīng)費;他化身為“獵頭”,每年七八月奔赴自治區(qū)教育廳爭取師資名額。此外,他還兼任克拉瑪依市第一中學高中政治教師,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破冰探索
1978年,中國共產(chǎn)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
彼時,克拉瑪依的教育環(huán)境可以用“百孔千瘡”來形容——校舍破敗,實驗儀器損毀殆盡,圖書館空空蕩蕩,大部分教師學歷不達標。
教育如何為油田崛起造血?變革迫在眉睫。
時任克拉瑪依市、新疆石油管理局教育處黨委書記的康世才,在當時克拉瑪依市局黨委的支持下,承擔起起草教育改革藍圖的重任。一份凝聚著破冰勇氣的文件在他手中成形,并迅速獲得當時克拉瑪依市局黨委的批準。
自此,克拉瑪依開啟了教育改革的破冰之旅——
啟動全市中小學“校舍樓房化”工程。1979年,克拉瑪依市第一中學教學樓拔地而起。5年間,28所中小學全部實現(xiàn)樓房化,校內(nèi)實驗室與圖書資源同步“重生”。
師資提升雙軌并行。1982年,克拉瑪依市招收了一批江蘇、安徽等地的教育精英,同時,與安徽合肥、蕪湖、蚌埠等地的10所院校攜手,大規(guī)模開展委托培訓,將本地教師分批送往其他省市進修。
規(guī)劃先行的宏圖初展。1982年末,《克拉瑪依油田20年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將教育首次置于油田發(fā)展首位,提出“5年培養(yǎng)萬名大中專生”的目標。
數(shù)年砥礪奮進,克拉瑪依解決了中學師資學歷之困,并通過擴招及與全國52所高校簽訂委培協(xié)議,為油田和城市發(fā)展培養(yǎng)了14000余名大中專畢業(yè)生,一舉緩解了技術人才荒。
破解困局
1983年4月3日,《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上刊登的一則招聘廣告激起千層浪——克拉瑪依油田面向全國公開招聘工程技術人員和教師。
康世才正是這則廣告的起草人。
“這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彼貞洠凇犊死斠烙吞?0年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研討過程中,當如何解決技術人才短缺與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這一問題陷入僵局時,他分享了石油管理局教育中心招聘教師的經(jīng)驗,眾人深受啟發(fā)。
在時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長宋漢良的支持下,康世才所擬的招聘廣告經(jīng)克拉瑪依市局黨委常委會批準,最終登上兩大權威媒體。
通過這則招聘,克拉瑪依在2年內(nèi)引進了2200余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800余人,各類教師1200余人,師資與技術力量得到了極大補充。
同時,克拉瑪依市局黨委決定,為中專以上學歷的知識分子每月增發(fā)10元補貼。雖金額有限,卻如春風般拂過知識分子的心田。
中小學師資困境緩解,但小學教師學歷不達標與幼兒教師短缺的問題又浮出了水面。
1983年,烏魯木齊鐵路局和兵團自建教育學院的做法讓康世才靈光一閃——克拉瑪依是否也可如此?
得到肯定答復后,他迅即行動,方案經(jīng)審核后上報石油部,在石油部教育司協(xié)調(diào)與自治區(qū)政府支持下,克拉瑪依教育學院獲批成立,與克拉瑪依師范學校合署辦公。
1985年,克拉瑪依教育學院建成。該學院的成立解決了百余名家屬代課教師的學歷與轉正問題,其開設的幼教專業(yè)更填補了克拉瑪依幼兒教師的巨大缺口。
生命之河
如今,安享退休生活的康世才偶爾會回首自己的前半生。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父親帶著全家從河北正定一路逃難至甘肅天水。1938年,他在紛飛的戰(zhàn)火中誕生。年幼的他曾親身經(jīng)歷日軍轟炸的恐怖場景,“母親把棉被蓋在方桌上,帶著我和弟弟躲到下面,炸彈在不遠處爆炸……”他說,童年的驚惶與求生本能,使他在往后的人生中更加深切地意識到,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知識這張“棉被”必須覆蓋后代。
從青年學子到教育拓荒者,40年戈壁耕耘,康世才憑借勇氣與智慧,在克拉瑪依的教育土壤中開掘出豐饒的生命之河。油田輸油管道輸送的是“工業(yè)血液”,而他畢生心血鋪設的,是另一條無形的“輸油管”——知識之流在荒漠下奔涌不息,托舉著無數(shù)學子走向廣闊人生。
這條無形的管道,承載著康世才和所有克拉瑪依油田拓荒者沉甸甸的教育理想。
康世才說,因油而生的克拉瑪依,終將以百年樹人的執(zhí)著,以教育之光,以知識之泉,催開最絢爛的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