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訊(新疆日報記者張治立?徐健報道)烏什縣前進鎮(zhèn)托萬克麥蓋提村的春天,不是從連片果園里的枝頭開始,而是最先呈現(xiàn)在溫室大棚內的黑木耳菌棒上。
2月2日,在家閑不住的托萬克麥蓋提村村民努爾·買買提,信步來到村頭的黑木耳大棚區(qū)。500余平方米的大棚內,擺滿了密密麻麻的黑木耳菌棒,每個黑木耳菌棒上生發(fā)的硬幣大小的黑木耳,都吐露著盎然春意。
“黑木耳真是我們脫貧增收的‘金疙瘩’,我今年還要種黑木耳。我親戚阿不力克木·吾拉依木看到種黑木耳效益好,今年也要種?!迸瑺枌υ趫龅摹霸L惠聚”駐村工作隊干部說。
托萬克麥蓋提村“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由自治區(qū)黨委組織部、老干部局下派。駐村工作隊2017年開始試驗種植林下黑木耳,2018年全面推廣種植,探索出了一條通過種植黑木耳讓村民脫貧致富的精準扶貧道路。
在沒見到試驗種植出的黑木耳之前,努爾等村民從沒見過黑木耳,他們不知道黑木耳怎么吃?也不知道黑木耳是從哪里長出來的?
隨著村里黑木耳菌棒廠的建成,黑木耳種植合作社的誕生,努爾等貧困戶在黑木耳產業(yè)上不斷嘗到甜頭。他們可以到菌棒廠裝黑木耳菌棒、接菌種務工賺錢,也可以到黑木耳大棚里采摘、晾曬黑木耳。去年夏天,駐村工作隊給他們免費提供黑木耳菌棒和自動化噴灌系統(tǒng),鼓勵他們在自家庭院里種植黑木耳,由黑木耳種植專家和技術骨干提供全程技術服務。
“駐村工作隊給我家送的2000棒黑木耳菌棒,長出黑木耳后每周能采摘一次。黑木耳在這里一年可種兩茬,我家產出的黑木耳由合作社回收,純收入1.5萬元。”努爾說。
認準了種植黑木耳脫貧致富路的努爾,一有空就往黑木耳種植合作社跑。在他眼前,小小的黑木耳竟然成為村里的一大亮點,引來其他地方的干部和農民參觀。
記者看到,在托萬克麥蓋提村菌棒廠的不遠處,一座現(xiàn)代化的精準扶貧產業(yè)孵化園已經建成。孵化園內制棒車間的外墻上,掛著“爭分奪秒產菌棒?千方百計幫老鄉(xiāng)”的標語。寒風凜冽,節(jié)日大假,黑木耳菌棒生產場面卻熱火朝天。
隨后,記者看到一堆堆修剪下來的果樹枝條成為黑木耳菌棒的過程。黑木耳菌棒廠廠長陳經生介紹,果農修剪的果樹枝條營養(yǎng)豐富,用其栽培黑木耳品質非常好。同時,烏什縣晝夜溫差大、生態(tài)環(huán)境好、一年可以種兩季作物,栽培出的黑木耳格外受市場歡迎。
從粉碎樹枝到填裝黑木耳菌棒,從培養(yǎng)營養(yǎng)液到接種打孔,全是機器流水線作業(yè)。陳經生說,原來合作社人工制作黑木耳菌棒,每天只能制作3000棒,現(xiàn)在每天可以制作兩萬棒。這意味著,托萬克麥蓋提村及周邊村更多的農民,都可以參與到黑木耳產業(yè)中。
托萬克麥蓋提村在當地俗稱為“7村”,駐村工作隊將村里自產的黑木耳注冊為“7村黑木耳”,已獲批有機認證,成立合作社,打通銷售渠道。自治區(qū)黨委組織部、老干部局“訪惠聚”駐村工作總領隊、駐托萬克麥蓋提村工作隊隊長、村第一書記李科瓊告訴記者,從去年6月至今,托萬克麥蓋提村已生產黑木耳5噸多,但合作社在線上線下接到的訂單達50噸。如今,在駐村工作隊、企業(yè)、合作社和農戶的共同努力下,托萬克麥蓋提村黑木耳產業(yè)正一步步發(fā)展壯大,成為烏什縣一條重要的脫貧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