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
筆者注意到,最近克拉瑪依不少孩子偏愛穿著寬大的衛(wèi)衣,顏色也偏向于灰色、咖色等暗色系。一次采訪中,一位初二女生向筆者坦言,盡管她個人并不喜歡這種風格,但為了不被同學嘲笑為“不合群”,只能隨大流。
在心理學上,服飾可以被視為人的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顯像表達。群體穿衣風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該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安淮┬l(wèi)衣就會被嘲笑”的穿衣選擇背后,折射出的是青少年對美的誤解和對自我認知的迷茫。
近年來,“美麗羞恥癥”和“容貌焦慮癥”等心理問題逐漸在校園里蔓延開來。孩子們在追求美的道路上,往往陷入了極端化的誤區(qū)。一方面,有的孩子擔心自己過于出眾,刻意選擇寬大的衣物來掩飾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有的孩子則因為擔心自己不夠完美,不惜過度減肥甚至整容,以求達到心目中的美。
這些對外貌的錯誤理解,不僅影響了孩子們正常的心智發(fā)育,更在無形中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一些極端情況甚至可能導致孩子們產(chǎn)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筆者認為,面對這一現(xiàn)狀,學校和家長都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學校除了傳授應試知識外,更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和美商培育。通過開設相關(guān)課程和活動,幫助孩子們學會紓解壓力、表達情感,學會欣賞真正的美,并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外貌和內(nèi)在價值。這將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家長方面,應多關(guān)注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當發(fā)現(xiàn)孩子陷入外貌焦慮時,家長應耐心傾聽、理解并支持他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同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避免在孩子面前過分強調(diào)外貌的重要性,以免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對于孩子們自己來說,他們應該學會自信地面對自己的外貌和個性。正如心理咨詢師秦鳳林所言:“你們都是獨一無二的花兒,愛怎么開就怎么開?!焙⒆觽儜撚赂揖`放自己的光彩,不必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價。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一文中說,一些文人雅士因梔子花的花葉粗大、香氣濃烈而認為梔子花“不夠高雅內(nèi)斂,品格不高”。但梔子花卻回敬道:“去你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管得著嗎!”
話糙理不糙?;▋簜?,你們只管盡情綻放,春天那么大,容得下每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