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盡管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只要政府、學校、市民及社會各界的力量攜手同行,就一定能夠讓學校體育場館開放之路越走越寬
3月1日起,克拉瑪依市41所學校(含3所高校)的體育場館正式向市民敞開大門。這一惠民舉措,如同一股春風,吹進了市民的生活,吸引眾多市民前去“打卡”、就近鍛煉。
2025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體育工作,明確提出,“推進群眾身邊的運動場地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边@不僅為全民健身事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各地政府部門的體育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提供了行動指南。
在這一背景下,克拉瑪依市各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更加彰顯了克拉瑪依市積極落實國家政策、滿足市民健身需求、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的擔當。
近年來,在加速建設“體育之城”的過程中,克拉瑪依市將構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織密“15分鐘健身圈”視為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市民幸福感的重要任務。而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無疑是完成這項任務的重要突破口。它既有效緩解了市民健身場地短缺的難題,又推動了學校體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資源共享,為全民健身事業(yè)注入了新動力。
然而,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我們也不能忽視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一些城市在探索開放學校體育場館一段時間后,又選擇重新“關門”,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從學校角度來看,他們必須承擔設施損耗、人員管理、維護維修、安全保障等方面帶來的管理和經費壓力。從市民角度來看,他們對學校體育場地開放有著更高的期待,建議部分學校有條件增加室內場館運動項目、優(yōu)化場地預約流程、配備專業(yè)的運動指導人員等。
因此,若想讓學校體育場館開放之路越走越寬,就需要多方協同合作,共同破局。
筆者認為,首先,政府應發(fā)揮主導作用,一方面,加大財政投入,設立專項基金,??顚S茫糜趯W校體育場館設施的更新換代、日常維護、安全保護等,切實減輕學校的經費壓力。另一方面,盡快出臺并完善相關政策法規(guī),清晰界定學校、市民等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嚴格規(guī)范場館開放的各項流程與標準。
學校作為主體,也應積極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提升服務質量,比如,加強與社會力量的合作,引入專業(yè)的運營管理團隊,借助其豐富經驗和優(yōu)質資源,快速提升場館的管理水平,為市民提供更優(yōu)質的健身環(huán)境和服務。
市民也應提高自身素質,自覺遵守學校體育場館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愛護場館內的設施設備,保持場館的整潔和衛(wèi)生,做到文明健身。此外,體育協會等社會組織可以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積極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如小型體育賽事、健身培訓課程等,進一步豐富市民的健身選擇,激發(fā)市民的健身熱情與參與度。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盡管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只要政府、學校、市民及社會各界的力量攜手同行,就一定能夠讓學校體育場館開放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