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級重點貧困村,4年前,18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2022年,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700元
2020年7月,18村一次性通過自治區(qū)脫貧攻堅退出驗收;當年年底,全村高質量集體脫貧
2021年,曾經因深度貧困遠近聞名的18村被評為莎車縣“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
2019年初,18村全村貧困戶占全村人口比例為39%。2020年底,該村貧困戶全部實現(xiàn)了脫貧摘帽
11面錦旗、兩封感謝信。這是喀什地區(qū)莎車縣艾力西湖鎮(zhèn)諾庫特勒克吐格曼18村(以下簡稱“18村”)村民對克拉瑪依石化公司“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工作成績的肯定,更飽含了村民對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的駐村第一書記蔣革新的濃濃謝意。
“四年扶貧路,一生駐村情?!边@是克石化公司副總經濟師蔣革新今年6月結束4年駐村工作,回到克石化后的總結。
離別之后是牽掛
作為國家級重點貧困村,4年前,18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2022年,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700元,實打實地翻了一番。
如今,該村處處紅院墻、白柵欄,樹成蔭、羊成群,庭院錯落相望,村民手里有了實惠,個個喜上眉梢。過上好日子的村民最想感謝的,就是給他們帶來幸福生活的好書記——
于是,在蔣革新回到克石化的一個月后,承載著18村村民深情厚誼的11面錦旗和兩封感謝信,跨越天山,送到了他的手里。
蔣革新不知道的是,在他離開18村后的第三天,該村村民帕夏古麗·巴拉提一見到駐村工作隊員艾力·烏守爾,就忙不迭地向他了解蔣革新的近況。
4年來,每日村委會派工會結束后,無論晴雨冬夏,蔣革新都會來到村委會附近的蔬菜大棚,與村民們一起勞作、一起拉家常,幫助村民排憂解難。曾經熟悉的場景在帕夏古麗·巴拉提的腦海中飄過,突然的失落感,讓她不禁抹起了眼淚。
那一刻,艾力·烏守爾知道,克石化駐村工作隊在村民心里占據(jù)了多么重要的位置。他清楚地記得,2022年初,自己剛從克石化到駐村工作隊時,蔣革新在工作隊會上的一次發(fā)問——“你們來這里是為了什么?今后又要干什么?”
駐村前,艾力·烏守爾是克石化一名車間操作人員。剛踏進18村,他也一時愣在了原地——村里阡陌交通,庭院干凈敞亮,每戶村民門口還統(tǒng)一擺放著垃圾桶。
這還是那個曾被國務院掛牌督導的深度貧困村嗎?直到看見駐村工作隊隊員幾年前拍的該村老照片,他才緩過神。
落后之后是猛追
不光是艾力·烏守爾,就連18村大多數(shù)村民看著這個自己從小生活的村落,有時都會莫名恍惚一陣。醒過神來,他們總會感慨:18村的春天,真的來了。
作為該村曾經的貧困戶,“家徒四壁”是過去努爾敦·巴拉提家真實的寫照——陰暗的土坯房內,一張破舊的地毯就是家里的唯一擺件;靠天吃飯的自留地里,除了小麥、玉米,沒有其他糧食作物。
如今,他們一家早已搬進了寬敞明亮的磚房,買了新轎車。努爾敦·巴拉提不僅成為村里養(yǎng)殖合作社的負責人,還承包了隔壁村150畝的棉花種植。
“幾年前,這樣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在努爾頓·巴拉提心里,蔣革新是他們全家致富的領路人。因此,當村民們商量著給蔣書記表達謝意時,他一定要以個人名義送一面錦旗。
事實上,18村的脫貧攻堅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2015年初,克石化“訪惠聚”工作隊接手了18村的脫貧工作,但因該村歷史欠賬多、基礎底子薄,脫貧工作進展一度落后于其他村。
2019年初,蔣革新?lián)?8村第一書記時,該村的安居工程尚有一部分處在“爛尾”狀態(tài),全村距脫貧標準相去甚遠。18村想要踏上與其他村一致的脫貧步調,除了更為艱難的付出,沒有退路可言。
接下來的7個月,蔣革新帶領工作隊、村兩委和全體村民,在這個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先后組織清理、平整壓實土地1.5萬平方米;完成1000平方米村大門周邊的道路硬化;安裝1500米的主干道護欄;開展庭院整治、完善“爛尾”安居房圍墻缺損217戶、地面硬化缺損187戶、墻體粉刷359戶……
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治理,讓18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2019年初,18村全村貧困戶占全村人口比例為39%。2020年底,該村貧困戶全部實現(xiàn)了脫貧摘帽。
2020年7月,18村一次性通過自治區(qū)脫貧攻堅退出驗收;當年年底,18村如期實現(xiàn)脫貧摘帽,全村高質量集體脫貧;18村駐村工作隊先后被評為自治區(qū)“訪惠聚”駐村工作先進集體、集團公司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2021年,曾經因深度貧困遠近聞名的18村被評為莎車縣“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
脫貧之后是奮進
4年時間,18村屋美、燈亮、路平了;嶄新的鄉(xiāng)村大舞臺、籃球場、兒童樂園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建起來了;村里白楊樹、核桃樹、白蠟樹連接成片,村民的歡聲笑語多起來了;大伙兒與工作隊的心也貼得更近了。
而讓蔣革新高興的,不只是村民的生活紅火起來,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觀念有了變化——外出打工不再是丟人的事,靠拿低保生活的日子不值得炫耀,勞動致富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脫貧攻堅成果的取得,讓蔣革新清楚地認識到:產業(yè)是農民持續(xù)增收的基礎,是鄉(xiāng)村振興的根本。
為此,工作隊根據(jù)全村人均耕地少、種植效益低、增收緩慢的現(xiàn)狀,先后牽頭組建了3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6座溫室大棚、117座蔬菜拱棚;結合市場需求,分季節(jié)多樣化種植白菜、西瓜、辣子、豇豆、土豆、紅薯等蔬菜,為村民增收近70萬元;利用克石化公司支持建設的千畝核桃林,聘請專家指導嫁接,還利用核桃林間種植棉花,為村民創(chuàng)收。
相聚總有時,別離終有日。6月5日,結束駐村工作的那天清晨,蔣革新本想悄然離開,沒想到,他剛走出村委大院,就驚訝地發(fā)現(xiàn),村民站了兩排幾十米長的隊伍為他送行。他們有的拿著小花帽,有的手拎自家種的核桃,有的提著自家產的雞蛋。
蔣革新與村民一一握手,一一相擁,80歲的老黨員祖萊·托乎提淚眼婆娑,幾近哽咽……
離開18村的那一刻,蔣革新心里雖有萬般不舍,但他卻不再為18村的未來過多擔憂——工作隊已經為18村今后的各項工作繪好了藍圖,它將指引著18村朝著高質量發(fā)展之路闊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