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克石化)
世上有很多人生哲理,聽起來很完美,實際上很難做到,有的甚至做不到,因為它幾乎超出了人類認知的范圍。
譬如,“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
然而,幾乎沒有誰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因為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人生宛如一個輪回,我們有一個相對固定的人格結構和內在關系模式,這就注定會不斷地在同一個地方摔倒。
都說,能在跌倒多次后斬斷這個輪回的就已經可以稱之為“英雄”,而能在跌倒一次后便大徹大悟,從此再也不會在相同地方摔倒的人,恐怕就只有神了!
再如一句“理解萬歲”,成了人與人之間相處和睦最響亮的口號,這也正是因為人世間“理解”太難。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也屬于這一類看起來很美的人生哲理。同樣的,這個哲理也違反了一個最基本的心理學范疇,那就是,一個人外部的人際關系往往是他內在關系模式的一種展現。
按照這個道理推斷,一個對自己太過苛刻的人,真的很難做到“寬以待人”,所以對自己苛刻的人,通常更可能的習慣就是挑剔別人。
大家都知道,明朝官員海瑞清廉,據說他從不接受賄賂,一年只買一次肉,就是在他母親生日的那天。同時海瑞也以苛刻著稱,他不僅苛刻地對待同僚,也同樣苛刻地對待妻女家人。
其實,海瑞在中國歷史上并不孤單,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一些以清廉而聞名于世的官員,他們大多數都一樣,很難寬容待人。
這是因為他們的內在關系模式就是,用一個“我”極端地挑剔另一個“我”,所以才能做到極致。當與別人相處時,這個內在的關系模式必定會發(fā)揮作用,因此,對自己苛刻的人,多數也會對別人要求嚴苛。
我認為在性格方面,寬容勝于挑剔,擁有一個寬容而溫和的朋友遠遠勝于一個優(yōu)秀而挑剔的朋友,后者或許會把“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當座右銘,但因為不符合最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他在過于挑剔自己的同時,也勢必會苛責周圍的人。
不過大軍事家諸葛亮也許是個例外,他是“嚴于律己”的代表,在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同時,似乎也做到了“寬以待人”,不論史料還是文學作品里,似乎沒有列舉過他苛責別人的事例,即使他用軍法處置一些將士,也都是依法辦事或順應時勢。
以上種種事例,分別見證了哲理的“精辟”和“難”,難于實現,難于應用自如,那不妨順其自然,化繁為簡,取其精華,讓它巧妙靈活地服務普羅大眾,為我們指明成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