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中國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五個節(jié)氣。到了唐代,清明更是與寒食節(jié)結(jié)合,成為正式節(jié)日傳承至今。從古至今,許多文人都留下了關(guān)于清明的作品。品讀這些詩詞,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憂傷與歡樂交織,哀思與生機并存的清明。
清明寄托人們的哀思,宋代孟自牧在《夢粱錄》 里記載:清明日“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清明也是致敬生命的悲歌,宋代文人高翥有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清明風來,萬物萌發(fā),人們進入踏青,戴柳,放紙鳶等活動,城市郊野一派祥和融融景象。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中就繪有對當時汴京清明時節(jié)民俗與市井生活細膩傳神的畫卷。
唐孟浩然在《清明即事》 中寫道:“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洳蔟R生,鶯飛蝶雙戲??仗米鄳?,酎茗聊代醉”?!暗劾镏厍迕鳎诵淖猿钏?。”孟浩然詩題和頭句點明了時節(jié),京城長安又逢清明,此時詩人仕途不明,因此有“自愁思”句,內(nèi)心憂愁可想而知。而接下來的一句并沒有承繼上句的愁情,而是寫實景“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車輪碾壓在道路上發(fā)出駁雜的聲響,要去哪里呢?原來,東城的柳色正濃,在動與靜中點綴出的是對美不勝收春天的向往。句中的“翠”字最亮麗,支撐起慕名而來的喜悅。接著“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句仍然描寫郊野春色的生機勃勃?;ò陜弘m然落了,但小草卻在春光中齊刷刷生長。這個時節(jié)“萬株楊柳屬流鶯”,原野上的鶯兒穿枊而飛,蝴蝶在草叢中雙雙飛舞,詩句中展現(xiàn)出沐浴在大自然中生命的靈動與暢快。最后一句照應頭句,收回情緒“空堂坐相憶,酎茗聊代醉?!比绻f“空”字體現(xiàn)出詩人獨身孤獨,又在回憶什么?是友人的逝去,還是仕途的偃蹇?人生不如意有十之八九,又有多少可與人言,只能端著茶盞獨酌。茶不醉人,能醉人的只能是難以釋懷的愁思了。
宋代朱淑真的詞《減字木蘭花·春怨》 寫道:“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極其凄慘;而黃庭堅的《清明》詩“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笔菍θ松鸁o常的感慨,也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悲憤。相比之下,孟浩然的《清明即事》 因描繪了美不勝收的春光,雖有愁思,但情感的表達還是柔和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