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陳秀芳,1939年出生于江蘇,1957年隨丈夫來到克拉瑪依油田,先后在家屬隊、三八煉油廠、運輸處輪胎車間以及技術(shù)作業(yè)處工作,做過建筑工、話報員、煉油女工和汽修電工,是克拉瑪依油田第一代女汽修電工。
陳秀芳(右)和老伴一起在小區(qū)里散步。克拉瑪依融媒記者 張潔英 攝
戈壁筑巢飲風霜
1957年11月18日,18歲的陳秀芳和相親認識不到3個月的對象結(jié)婚了。
丈夫是從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回來的英雄。 剛結(jié)婚,丈夫問她愿不愿意一起去新疆,他說:“到新疆,女的也能工作?!?/p>
“去!”趙秀芳斬釘截鐵地回答。就這樣,陳秀芳跟著丈夫來到新疆,參與到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的建設(shè)中。
1957年,正值克拉瑪依油田大規(guī)模開發(fā)階段,那時,石油工人們沒有房子住?!按蠹易〉馗C子、住帳篷,到了夏天,很多人干脆睡在戈壁灘上,天當被地當床?!壁w秀芳回憶。
地窩子不通風、味道大,陳秀芳住不慣,丈夫便陪著她住帳篷。冬日,帳篷里微弱的爐火擋不住刺骨的嚴寒;夏日,帳篷也隔不開如火的酷熱;狂風襲來時,帳篷呼呼啦啦就被刮跑了……
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呼嘯肆虐的狂風、一天一搪瓷缸的定量用水……當居住的帳篷又一次被狂風吹跑時,丈夫不忍心陳秀芳受苦,讓她回老家。 但陳秀芳卻握著丈夫的手安慰:“現(xiàn)在每天能吃飽飯,多好,等把房蓋起來,就會更好的?!?/p>
為了完成這個愿望,陳秀芳和像她一樣跟隨丈夫來到克拉瑪依的婦女們組成家屬工隊伍,拿起鐵锨挖地基,蓋起了房子。
和泥打土塊,指甲縫里嵌滿赭紅色黏土;割蘆葦時,鋒利的葦葉在手背劃出細密的血痕;挖地基,細嫩的手掌磨出老繭……每天收工時,陳秀芳總是渾身塵土,連鼻子、嘴巴里也彌漫著泥土的味道。但年輕的陳秀芳從不覺得苦和累,反而在熱火朝天的氛圍中體會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樂和幸福感。
“舊社會,蓋房子這種事哪輪得到咱們女人?”陳秀芳說,女人對房子、對家的渴望,比男人們更強烈,一起勞動建房的一些姐妹把剛滿月的孩子放在工地臨時搭起的草棚里,這邊蓋房子,那邊孩子哭鬧了再去奶孩子。
陳秀芳的丈夫在運輸車隊工作,常常要往返烏魯木齊、霍爾果斯、獨山子等地,運送鉆機、鋼管、水泥和石油,平日里很少在家。 陳秀芳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建設(shè)房屋這件事里。1958年,陳秀芳和姐妹們?yōu)榭死斠廊松w起了第一批住房——鴻雁新村、油建新村、天山新村。“雖然是土坯房,但比地窩子、帳篷強啊。” 她說。
那年,大家歡天喜地地抱著被褥從地窩子、帳篷里搬進新家,陳秀芳和丈夫也分到了一間12平方米左右的住房,他們終于有了遮風避雨的家。
男人能干女人也能干
1958年,油田建設(shè)缺人,組織動員婦女工作,陳秀芳第一時間報了名,丈夫有些心疼地埋怨:“這份工作太苦了,家里又不是沒你飯吃。”
陳秀芳堅持工作,成了一位油田工作者。
作為克拉瑪依油田第一代話報員,文化程度不高、識字不多的陳秀芳做得很辛苦——她將常用的字詞謄錄在紙片上,密密麻麻地貼滿了墻壁,認完一批字就再換一批字認。諸如“電”“油”“井”這些字眼因被頻繁摩挲而變得發(fā)白。
就這樣,陳秀芳白天工作,晚上空閑時間就用來學習識字寫字。丈夫看她辛苦,勸她放棄,但陳秀芳干好工作的決心很堅定。 經(jīng)過一個月辛勤工作,陳秀芳終于收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筆工資——40.78元。
盡管時光已過去了67年,但陳秀芳對這個數(shù)字的記憶依然如初,“那時,我一遍遍數(shù)著這些錢,一遍遍數(shù),眼淚不由自主地流,真是高興得不知道怎么好了?!?/p>
這筆收入的一半被用于貼補家庭開支,而另一半,陳秀芳則郵寄給了她的母親。填寫匯款單時,陳秀芳的手直發(fā)抖,她仿佛看到了母親收到錢的驚訝和快樂。
從那以后,每隔幾個月,陳秀芳就會給母親郵錢,5元、10元、20元……每個月定時領(lǐng)取的工資和一張張匯款單,讓陳秀芳的臉龐越來越舒展,頭也昂得高高的。“有工作、有事做、有收入,我心里踏實,每天都高高興興的?!?她說。
1963年,陳秀芳把剛滿周歲的兒子送回江蘇老家,毅然跟著丈夫前往庫車,開啟了夫妻并肩南疆大會戰(zhàn)的歲月。
初到南疆,陳秀芳被安排到運輸處車間工作,她握著扳手,鉆到“大解放”車的底盤下。日復一復,身高不到1米6、體重不足90斤的陳秀芳愣是在男人們主導的鋼鐵車間里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大解放”車拆下的零件動輒十幾公斤甚至更重,陳秀芳每天抱著這些鐵疙瘩在“大解放”車和維修車間穿梭往返。得點空閑,她就跟著車間的修車師傅一起爬上爬下,研究發(fā)動機維修、汽車機械拆組和零件保養(yǎng)……
有次維修車輛油泵時,油管突然爆裂,柴油噴得陳秀芳滿臉滿身都是,嗆得她眼淚直流。師傅們看著直搖頭:“這活不是女人干的?!?她卻在油污里笑出了聲:“我偏要試試,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能干。”
就這樣,在一次次“試試”里,陳秀芳能單手托起15千克的變速箱,也能在蛛網(wǎng)般的電路里尋到故障原因。當?shù)谝粡垺叭思t旗手”獎狀被貼在家里時,陳秀芳自豪地說,她無愧于克拉瑪依第一代女汽修電工的稱號。
之后,陳秀芳年年被評為“三八紅旗手”和優(yōu)秀員工,也從勤學肯干的徒弟變成了經(jīng)驗十足的師傅,帶出了兩位女徒弟。
從1963年搬起的第一個汽車零件到1988年退休,20余年的汽修電工生涯中,陳秀芳數(shù)不清搬動、修好了多少零件。如今她86歲了,早年繁重的工作讓她的脊背早早地彎曲了,但她說不后悔,因為那是她奮斗過的證明。
2025年是克拉瑪依油田勘探開發(fā)70周年,如今,陳秀芳和丈夫依舊住在克拉瑪依區(qū)光華小區(qū)的老房子里,舍不得搬離。
這套房子只有60平方米左右,但老兩口卻住得愜意——出門遛彎總能遇到老朋友;在小區(qū)的參天大樹下鍛煉散步也開心,那些樹,是他們30多年前親手種下的。
當“三八紅旗手”獎狀的色澤漸漸淡去,當阻擋風沙的紗巾藏進櫥柜,陳秀芳用自己的經(jīng)歷證明,在克拉瑪依的藍天下,從來就沒有“女人該有的樣子”,只有石油人該有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