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王忠信,男,祖籍天津,1940年出生于新疆烏魯木齊市,1960年畢業(yè)于新疆石油學院鉆井專業(yè)大專班,留校任教2年后,于1962年來到克拉瑪依油田,擔任新疆石油管理局試油處首任黨委書記,1998年擔任市局宣傳部部長,2000年退休。
王忠信
王忠信留存著試油大隊成立時的5人領導小組照片。
1976年6月,盛夏。龜裂的鹽堿黏土地在陽光下泛著刺眼的白光,39歲的王忠信緊攥任命文件,與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瑪依市)領導站在采油三廠公路旁,他們腳下是未來的試油大隊“廠址”——沒有一棵草、一個土堆,只有望不到頭的荒灘。
那時,這個剛從新疆石油管理局鉆井處調(diào)來的干部不會想到,這片沉寂多年的戈壁荒灘經(jīng)由試油人的雙手,最終會變成綠樹成蔭的全國綠化先進單位,變成新疆石油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土塊壘起家園
1976年初春,新疆石油管理局,一群心懷信念的人們秉持著“一定要把經(jīng)濟建設搞上去”的堅定決心,作出了一項重要決策——加強石油勘探,擴充儲量。為此,他們決定將原屬鉆井處的4個試油隊、一個試油測井隊和一個安裝隊剝離出來,成立一支獨立的試油大隊。
試油作業(yè)是勘探工作的最終環(huán)節(jié),承擔著運用精密工藝獲取地下油藏動態(tài)關鍵數(shù)據(jù)的重要使命,是油田發(fā)展的科學根基。
1976年4月20日,由363名職工組成的試油大隊正式成立,36歲的王忠信受命擔任黨總支書記。
隊伍剛成立時,職工們只能暫居在鉆井處舊房內(nèi)。他們一邊緊張地投入生產(chǎn),一邊熱切地期盼著屬于自己的“新家”。
同年6月,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瑪依市)領導帶領王忠信及試油大隊隊長張正和沿著217國道,在戈壁灘上為尋找新廠址奔波。他們的選址思路清晰而務實——既要利于工作,又要方便生活;既要考慮工業(yè)發(fā)展,也要兼顧農(nóng)耕可能。
經(jīng)過半天的勘察、對比,他們最終將目光鎖定在克拉瑪依東南角三平鎮(zhèn)18公里處—— 那是一片鹽堿黏土地,四周是無垠戈壁,唯有遠處的梭梭柴點綴出一抹綠色。
新址選定后,這支363人的隊伍攜帶著試油大隊的全部家當踏上了創(chuàng)業(yè)征程。他們的起點,是3輛水泥車、1輛卡車、1輛75馬力的東方紅推土機、2間修理車房以及1輛破舊的69吉普車。
面對毫無外援的現(xiàn)實,試油大隊黨總支迅速召開緊急會議,目標直指生存根基——建家園!
一支由20余名精壯小伙組成的“創(chuàng)業(yè)隊”隨即成立。
緊接著,一項動員令傳遍全隊:從基層到機關,從普通員工到領導,在完成試油生產(chǎn)任務之余,每人每天必須完成打300塊土塊的任務。
“創(chuàng)業(yè)隊”率先扛起帳篷,向著荒灘深處進發(fā)。每天,天色剛破曉,他們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挖土、挑水、泡泥、剔除石塊……工作強度極大。機關干部和普通員工也全員參與,每天下班后,大家來不及換下工作服,便徑直奔向基地。在夜色中亮起的燈光下,他們挖土、和泥、制坯、晾曬……疲憊不堪的人們干脆在荒野中支起帳篷,就地過夜。
隨著帳篷越聚越多,每當夜幕降臨,空曠的荒漠上便處處閃爍著星星點點的燈火。在這星星點點的燈火下,是一個個正揮汗如雨挖掘土方的漢子。他們的手上布滿了一串串血泡,磨破后又愈合,像開裂的榆樹皮。他們的衣服一次又一次被汗水和風沙浸透,穿在身上硬邦邦的,像盔甲一般。
“當時生活條件很差,每天的食物都是發(fā)糕、冷饃饃,基本沒有肉和蔬菜。勞動強度大,大家出汗多,許多人就喝一碗鹽開水補充體力。”王忠信回憶道。
在這樣一群特殊“建筑工”的努力下,1977年12月寒冬,4棟100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拔地而起,試油人住進了自己親手建造的房子里,歡快的歌聲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回蕩開來。試油大隊機關和基地也由鉆井處遷到了試油新村,也就是后來的創(chuàng)業(yè)新村,試油人開始了更大規(guī)模的建設和發(fā)展。
重塑生活溫度
1978年8月3日是值得所有試油人銘記的日子,這一天,新疆石油管理局試油處正式成立。
隨著勘探試油任務的急劇加重,試油大隊的規(guī)模迅速擴充至1500余人。他們中除了有從四川油田、江漢油田整建制調(diào)來的400余人,還有從新疆石油管理局各單位調(diào)入的各崗位職工。
這些人當中有生產(chǎn)骨干,但也不可避免地混入了一些需要進行思想轉化的對象、失足青年等問題人員。
這些人的到來,如同往平靜湖面投下的石子,激起了意料之外的混亂——打架斗毆、尋釁滋事等事件層出不窮。
面對紛繁復雜的局面,是退縮、是逃避,還是迎難而上?王忠信說,這不僅是對穩(wěn)定生產(chǎn)隊伍的嚴峻挑戰(zhàn),更是一場關乎責任與擔當?shù)目简?。在黨委會上,大家反復研判形勢,最終定下了“四不怕”的鐵律:不怕無理告狀,不怕恫嚇威脅,不怕壞人暗算,不怕丟掉烏紗帽!
決心既定,行動刻不容緩。短短一個月內(nèi),9名嚴重違紀違法者受到了應有的懲處。
王忠信最難忘的,是規(guī)勸一位“問題青年”的經(jīng)歷。半年多時間里,他與這位青年共同勞動,促膝談心,一旦發(fā)現(xiàn)青年有進步,便會公開予以表揚。
真心方能換真心。一年后,昔日的“問題青年”憑借出色的工作表現(xiàn),榮獲局級先進稱號。他的父親特意從烏魯木齊趕來,緊緊握著王忠信的手,老淚縱橫地說道:“您救了我兒子啊!”
當隊伍逐漸穩(wěn)定下來,另一重困境又壓在了王忠信心頭——職工生活物資極度匱乏。
一次會議后,大家乘車返回試油處。途中,王忠信留意到好幾位職工手里都拎著一網(wǎng)兜面餅。這平常的景象,卻像針一樣刺痛了王忠信。試油處的職工和他們的家屬日夜奮戰(zhàn),不計工時,許多人連回家做飯的時間都沒有??珊笄诒U夏??幾乎是空白。大家常年啃饅頭就咸菜度日,生活十分艱苦。
這讓王忠信想起不久前的一幕——基層指導員魏新發(fā)在工歇吃飯時,不知從哪里弄來一顆小小的松花蛋。他小心翼翼地剝開褐色的蛋皮,招呼周圍四五個同事:“來,大家都嘗一口……”一雙雙筷子傳遞著,一個松花蛋轉了一圈,竟還剩下一小半,每個人都那么克制,誰也不舍得多夾一點。想起這心酸的情景,再看著眼前的同志們從20公里外的克拉瑪依買回的面餅,那句“關心群眾生活”的承諾像鞭子一樣抽打在王忠信心上,“工作如此繁重,大家的生活卻如此艱難,我這個當領導的,問心有愧?。 ?/p>
“停車!”他突然喊道。在狹窄的車廂里,一場改變試油大隊生活的“汽車會議”就此召開,議題就是必須拿出解決職工伙食和副食品的方案!
“半個月內(nèi)必須讓職工吃上熱餅子!”這個看似簡單的承諾,引發(fā)了一系列變革——得知新調(diào)來的譚隆湘會養(yǎng)雞,王忠信立刻協(xié)調(diào)將他調(diào)來,迅速辦起養(yǎng)雞養(yǎng)鴨場;聽說局里新分來一位水產(chǎn)專業(yè)的大學生陳荀,王忠信又千方百計將他“搶”到試油處,建起了養(yǎng)魚池,后來,試油處甚至成為全局第一個成功試養(yǎng)繁殖甲魚的單位。
王忠信還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機會拜訪王府井烤鴨店。他誠懇地說:“戈壁灘上的石油工人生活艱苦,就盼著能嘗嘗北京烤鴨!”經(jīng)理被他這份質(zhì)樸的愿望所打動,同意免費傳授烤鴨技術。兩名試油處骨干隨即赴京學藝。當?shù)谝粻t烤鴨的香氣飄蕩在試油處上空時,老試油人捧著面餅的手激動得發(fā)抖。
1985年,試油大隊達成每戶每月供應2只雞、5公斤蛋的目標,成為了全油田生活保障方面的標桿。
戈壁灘上的日子,也在這點滴改善中煥發(fā)出溫暖光澤。
難忘激情歲月
“磚房先給基層,樓房先分技術員,領導最后搬。”這條住房分配原則,是王忠信和試油大隊領導班子定下的“鐵律”。
一直到王忠信1998年調(diào)離試油處時,職工們都已搬進了樓房,他還依然住在平房里。
職工宿舍、職工圖書館和籃球場相繼建成后,王忠信和試油處領導班子又定下規(guī)矩:領導每天輪流入住職工宿舍,傾聽職工心聲、解決職工困難,不得對任何提出批評意見的職工進行打擊報復。
這些舉措引發(fā)了一系列積極的連鎖反應:女子試油隊創(chuàng)造了全國紀錄,被局市黨委授予“鐵姑娘試油隊”的稱號,還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的榮譽。此外,試油處被評為“石油部工業(yè)學大慶”先進單位以及全國綠化先進單位……
如今,85歲的王忠信忘記了很多事情,但那段和試油人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依然清晰。他說,擰成一股繩的人心,比多打多少油井都珍貴;無往不勝的創(chuàng)業(yè)激情,才是真正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