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辣椒、胡蘿卜、長豇豆、圓包菜……開啟了熱辣的“腌菜盛會”。
218國道穿過伊寧市英也爾鎮(zhèn)。站在交通要道上,英也爾鎮(zhèn)車流人流不息,公路兩旁的店鋪成為往來客商交流信息的場所。
今年49歲的馬剛,是英也爾鎮(zhèn)六七段村的農(nóng)民。他聰明勤快,農(nóng)忙時撲在莊稼地里,農(nóng)閑時在鎮(zhèn)上做點小生意,一家4口人的日子平靜富足。
幾年前,馬剛在218國道旁搭起涼棚,售賣自家晾曬的杏干。伊犁的杏干也叫吊樹干,肉厚核小,國道來往的車輛多,他的杏干不愁賣。
看到村里有不少村民發(fā)愁吊樹干賣不掉,馬剛打起了電商平臺的主意。通過電商平臺,吊樹干的銷路越來越好,馬剛認識的生意伙伴也越來越多。有的客商通過他,不僅收購吊樹干,還采購當?shù)氐氖卟怂?,馬剛成了鎮(zhèn)里的能人。
率真熱情的馬剛經(jīng)常留外地客商在家吃住。沒想到有一天,早餐桌上的一碟小菜,為村民開啟了致富路。
伊犁人的早餐標配,通常是熱乎乎的花卷、奶茶以及一碟自家腌制的小菜。沒想到客商吃了一口腌菜,直贊太好吃了,還說要買點帶回去。
馬剛笑著說:“自家腌的菜沒啥稀罕的,本地女人們都會腌?!?/p>
北疆冬長夏短,在過去運輸不便、蔬菜大棚尚不普及的年代,人們總要在入冬前囤菜,以便捱過長達5個月的冬季。對婦女們來說,不在入冬前囤點菜,心里就不踏實。囤冬菜分儲存和腌制兩種方式,圓包菜、土豆、蘿卜放入菜窖,白菜、豇豆、黃瓜、萵筍等腌進菜缸。
吃過了早餐,馬剛準備帶客商到村里逛逛,恰好看到自家媳婦在腌菜。伊犁人偏愛吃腌酸白菜。大白菜洗凈控水后,放在大缸里碼齊,每碼一層菜就撒一層大粒鹽、辣椒面和茴香。最后,再用一塊石頭壓實,靜等發(fā)酵。
客商看了后對馬剛說,你家的腌菜味道真不錯,原產(chǎn)地的好食材,可就地加工。城市人好這一口,做好了不愁沒銷路。
這番話啟發(fā)了馬剛。他想,村里的婦女個個都會腌菜,如果在口味上做一些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打出伊犁味道的牌子,說不定會暢銷呢。
2019年4月,馬剛領著40余戶村民,創(chuàng)辦了眾誠蔬菜種植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1200多平方米的加工車間里有消毒室、包裝室和腌菜室,采取“合作社+農(nóng)戶+訂單+分紅”的經(jīng)營模式,提前預訂、成片收購、統(tǒng)一加工、集中銷售,申請注冊了“疆麥郎”“老東干”兩個商標,將村里的農(nóng)產(chǎn)品統(tǒng)一包裝,打出地方特色品牌。
到了樹葉微黃的季節(jié),紅辣椒、胡蘿卜、長豇豆、圓包菜……開啟了熱辣的“腌菜盛會”。
制作腌菜不耽誤照顧家庭,還有穩(wěn)定收入,村里的婦女搶著干。不到半年,合作社優(yōu)先解決了本村125個婦女靈活就業(yè),當季腌制的100余噸腌菜在伊犁市場銷售一空。
35歲的馬蘭芳是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一位員工,她家曾是困難戶。因為窮,她在村里抬不起頭。馬剛說工作最積極的就是她,她把腌菜車間當成自己的家,收拾得干凈不說,一根菜葉子都不浪費。當年,她當上了車間組長,年收入超過3萬元,全家搬進了安居房。
41歲的如克亞是有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自從到合作社上班后,再也不是愁眉苦臉的模樣了,洗菜切菜的活兒搶著干。如今,兩個孩子成績不錯,她準備在新學期來臨前,給孩子添置一臺新電腦。
馬剛帶領這群靠雙手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婦女,用自己種的蔬菜腌制家常腌菜,既為尋常百姓家提供了“平日之所需、生活之點綴”,也讓自己過上了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今年元旦前夕,馬剛訂購的一批食品包裝剛運到,100多噸腌菜等待分裝發(fā)售。去年夏季已銷售150噸吊樹干,如果再加上這批腌菜的收入,合作社去年的收入將超過300萬元。
新的一年,馬剛有很多規(guī)劃:準備籌建冷庫,以擴大腌菜生產(chǎn)規(guī)模;代銷本地鮮果、干果的業(yè)務“版圖”需進一步擴大;與客商簽腌菜進各大商超的合同……雖然整天忙前忙后,但只要不外出,他每天都會到車間檢查,把緊腌菜質(zhì)量關。
他說,要把本地腌菜打造成為具有鄉(xiāng)土記憶的佐餐小菜,把品牌做大,推廣到全疆。
無數(shù)小家,合為大家。小滋小味,大有可為。(張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