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潔 (北師大克拉瑪依附校)
今年10月,我在第六屆“勵耘杯”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有幸觀摩了11位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心中有激動、有期待、有疑問、也有恍然大悟。賽后,我也產生了一些深刻的感受。
在此之前,我曾多次聽說過對于語文老師來說課堂導入的重要性。但在真正實踐中,我卻發(fā)現,課堂開始短短兩分鐘左右的導入經常要花費很多時間設計,即便如此,有時也不得其解。我甚至開始懷疑導入只是一個花架子。
觀摩比賽之后,我對每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的導入感到震撼,第一次發(fā)現原來導入如果設計好,會給自己的課堂帶來怎樣的驚喜。
其中,有兩位老師的導入讓我久久回味。
北京師范大學良鄉(xiāng)附屬中學王青老師《咬文嚼字》導入,以自己原創(chuàng)詩歌做引,其中“薄衫踏浪赴銀灘”一句,王青老師特意劃出,說覺得“踏”字不好,換成“戲”更有味道,并詢問學生意見,大家都很贊同。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理解了以字傳情之味,從而開始了新課——對《咬文嚼字》的學習。
北京師范大學成都實驗中學張婷老師《中國建筑的特征》的導入做到了真正的“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課堂開始時,她展示了各國建筑圖片,讓學生識別建筑名稱或建筑所在國家,起初我覺得這只是一個常規(guī)設計,不以為意,直到整節(jié)課結束,我才恍然發(fā)現,這個導入竟然串聯起了整節(jié)課最主要的兩個部分。第一次串聯,是通過圖片讓學生發(fā)現有些城市可以通過建筑就一眼識別出,有的卻不行,從而使學生對建筑特色、城市特色有了認識,為之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第二次串聯,發(fā)生在學習中國建筑基本特征之后,張婷老師帶大家回憶了一開始展示圖片時發(fā)生的一個小插曲,當時有同學把日本建筑誤認為是中國的,通過分析原因,從而引出中外建筑的區(qū)別,并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了中國文化影響之深遠。如此導入已不能用巧妙來評價了,可謂暗藏玄機。
其他老師也運用了激情導入、朗讀導入、評價導入等方式,讓我意識到導入的多樣性與可利用性是無止境的,它需要精心設計,也是最考驗教師,尤其語文教師功底的一部分。短短2分鐘,卻有不可估量的力量,正如喬榮凝教授所說:“要以導入帶情境,學生的情感先于對知識的渴望。”
另外,這次觀摩使我加深了“堅持回歸文本”這一觀點。
當下,很多語文教師為了尋求教學創(chuàng)新,會使用小組討論合作、群文閱讀、拓展教學、朗讀教學、表演式教學等方式,我認為這些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如果過于追求創(chuàng)新,是否會忽略自身課堂的語文味?是否會忘記自己語文專業(yè)的提升?是否會產生教學語言瑣碎、延伸過多導致課堂完全脫離文本、有放手的方式卻沒有收回來的能力等問題?
我認為,課堂教學,尤其是面對教材中的經典篇目,更應該回到文字符號中,帶領學生感受其強大的沖擊力。
教師應該努力挖透文本,提取相應篇目的內容價值作為教學重點,絕不能分支過多,脫離文本。如《荷塘月色》這篇文章,鑒賞此文的美,文章對于景色描寫從和諧到不和諧的變化分析;《故都的秋》以其中瑣碎之景感悟作者眼中秋的特點;《蜀相》中對“空”“自”的解讀,這些都是避無可避的核心,是一個單元里必講的硬骨頭,也是基于課文尋找到的極其有價值的思維訓練。
而部分老師在設計教學時,忽略核心問題,如過多強調《中國建筑特征》《咬文嚼字》的結構脈絡;將《咬文嚼字》的重點定為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將《荷塘月色》作為引,探討中國文化中“荷”的意味等,都是我們需要注意避免的問題,不能缺失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過程。
回歸文本看似很簡單,實則卻處處體現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己對文本挖掘、提煉、表達的能力,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