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夢婷
近日,電視劇《小歡喜》頻頻登上熱搜。這部作品圍繞高三考生及他們的家庭展開敘事,以學習為主要矛盾,每一個孩子和家長間都發(fā)生了不同的故事,而無論是“學霸”還是“學渣”,都不可避免地和家長發(fā)生了沖突。
成績墊底的方一凡,卻有著靈活的思維和驚奇的“腦洞”,他希望走上藝考之路,卻遭到了母親童文潔的反對,兩人常常因為成績問題爆發(fā)矛盾;“學霸”喬英子,希望考上南京大學,強勢的母親卻認為她天資不凡,一定要走進清華北大,在北大清華和南大的“抗爭”里,這個高三女孩感到抑郁甚至想要輕生;季揚揚的父親身居要職,母親也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季楊楊說以后考不上大學了就去舅舅的車廠里打工時,母親劉靜沒有反駁,而是平和地說:即使去打工也需要有文化。
這部作品之所以能獲得如此之高的關(guān)注,是因為劇情足夠引起觀眾的共鳴。無論是陪伴孩子“沖鋒陷陣”的家長,還是經(jīng)歷過成長陣痛的青少年,無一例外地能在這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身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之心便是希望孩子擁有幸福的一生。在平凡與優(yōu)秀、優(yōu)秀與出眾中,許多家庭教育總是指向最高一級,可恰恰也有很多人忘了——幸福沒有比較級。
近期,我參加了兒童文學作家保冬妮的一場講座,她對在場的孩子們說:“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你可以好好感受生活。”
當我把這句話復述給身邊的同齡人,大家都很驚異——“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人給我們普通人這個選項?!?/p>
一路背負著“不平凡”的使命,跌跌撞撞卻最終融入人海,令人無奈的是,這是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寫照,而接受平凡的過程,形同理想的破滅,也讓很多人感到痛苦。
可是,平凡真的有錯嗎?不正是這一個個平凡人,在瀚?;哪性炀投际?,在時間洪流中傳承文明,在歷史浪潮中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嗎?
不認同平凡,是因為我們錯誤地將平凡等同于平庸。平凡,是能力平常卻不忘耕耘,是生活平淡卻坦蕩心安,也許沒有地位顯赫與青史留名,卻也在社會運轉(zhuǎn)的過程中,積極發(fā)揮著自己的力量。
而平庸,是不思進取,是碌碌無為,是沒有主觀的努力,沒有應有的作為。
周國平在《周國平論人生》中說: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二是發(fā)現(xiàn)再怎么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樸樹的《平凡之路》的歌里這樣唱到:“我曾經(jīng)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jīng)擁有著一切,轉(zhuǎn)眼都飄散如煙,我曾經(jīng)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p>
接受平凡,并不會讓自己變得平庸。在平凡的一生中,積極昂揚,內(nèi)心坦蕩,懷揣愛與溫柔,明辨是非善惡,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接受平凡,沒什么不好。